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文件  > 管委會文件
關于印發溫州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甌飛)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時間:2018-02-04 11:05:33 來源:經開區 字號:[ ]

各局(室),街道辦事處:

《溫州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甌飛)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經管委會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溫州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

                      (經開區、甌飛)黨政辦公室

                          2018年2月4日  

 

溫州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甌飛)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為認真貫徹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發〔201723號)、《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溫州市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實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溫政辦〔201779號)精神,加快推進全區工業經濟創新轉型發展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著力提升我區傳統制造業發展整體水平,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工業強區”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企業發展“八大工程”,著力打好“四換三名”“三轉一市”“三強一制造”等經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聯動推進“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和“大數據+”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整合應用,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行動,建設形成一批產業鏈完整、分工合理、布局優化、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集群,為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產業平臺奠定堅實基礎。

 

    二、總體目標

    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全區傳統制造業規模效益明顯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布局逐步完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把創新作為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第一動力,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堅持創新機構、創新人才、創新項目、創新資本多管齊下,大幅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到2020年,重點傳統制造業研發投入和產出水平明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的標準話語權不斷增強,傳統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2.1%以上,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5%。

    融合拓展深入推進。推動強鏈補鏈,大力發展與傳統制造業緊密關聯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推進信息技術與機械技術深度融合,骨干企業裝備數控化率和機器聯網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水平走在前列,關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85以上。

    質量效益明顯提高。通過“機器換人”“騰籠換鳥”等路徑,促進企業減員增效,重點傳統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以上,力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

    綠色發展更有成效。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整治“低小散”“臟亂差”企業(作坊),合理轉移和退出低端低效產業。到2020年,重點傳統制造業綠色制造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建設以及節能減排主要指標優于全市同行業平均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廢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別下降3.3%、2%、5%以上。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堅持企業主體,加強整合優化,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向產出效益高的企業集聚,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聯合、并購、重組等方式優化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力爭到2020年,全區超20億元龍頭企業達5家,超10億元企業達10家,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打造超百億產業集群3個以上。

    三、重點產業

    根據全區當前傳統產業發展實際,瞄準今后一段時期市場需求,重點推進汽車零部件、電氣、泵閥、食藥機械、鞋革、服裝、有色金屬加工、塑料制品及印刷、五金衛浴、民用電器等10個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

(一)汽車零部件制造業。以產業高端化、產品模塊化、裝備信息化、市場全球化為目標,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大力發展特種車輛整車生產、總成化模塊、智能汽車電子、電子控制系統等產品。拓展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產品配套新領域。促進產品從純機械到機電一體化、從模擬量到數字量、從重型到輕型化、從單體到總成化的方向進行改造提升。

(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提升傳統中低壓電氣產品智能化水平,著力推進設備小型化、元件智能化、系統網絡化。大力發展高壓和智能電網電氣設備及配套產品,延伸發展太陽能、風能發電設備及配套電氣設施,積極開發電動汽車電氣配件及其配套輸充電設備和智能電氣產品。

(三)鞋革制造業。順應鞋類高端商務、時尚休閑、健康舒適、功能專用等發展潮流,加大產品和營銷管理模式創新,推廣應用數字化制鞋、企業信息化管理、電子商務信息系統。推進制革行業水性、無溶劑等綠色工藝應用,鼓勵支持上下游產業鏈加速整合。

(四)服裝制造業。重點發展高端西服、商務休閑服、時尚女裝、潮流童裝等主導產品,兼顧發展服裝輔料業。推進企業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提升服裝產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內涵。加強服裝服飾新花色、新品種、新款式、新功能的研發設計。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和高級定制。

    (五)泵閥制造業。重點加強泵閥相關的耐腐蝕、耐磨、耐高溫、耐低溫的新材料研發和應用,加強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以智能、成套、專業、綠色、超常為方向,重點發展超(超)臨界火電、核電、煤化工、長輸管線、石油化工、頁巖氣、LNG等領域的閥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環保、城建等領域的泵產品。

    (六)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推動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向綠色、節能、集約、高端化方向發展,推動清潔化生產和循環化改造或技術改造。綜合運用法治手段,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深精加工,大力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

    (七)塑料制品及印刷包裝制造業。推動塑料制品向綠色化、功能化、輕量化方向發展,從傳統制品向特種工程塑料、高端塑料制品等方向轉型。研發應用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裝材料,發展以瓦楞紙、特種紙為代表的紙制品包裝,發展可用于食品、藥品等的包裝產品。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開發柔印、數碼印刷、激光印刷等新型門類,實現印前數字網絡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樣自動化。

    (八)食藥機械制造業。重點推動食品制藥機械等輕工機械產品改造提升,推進食藥機械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加大定制機器人應用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九)五金衛浴制造業。發展高科技恒溫、感應及節水型水龍頭,大力發展水暖潔具、衛浴潔具系列化和配套化產品。提升全行業工業設計水平,建設水暖潔具時尚設計平臺;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提升傳統制造業附加值,加快形成適應于信息化、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建設集品牌展示、線上線下交易(O2O)、一站式和體驗式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水暖潔具交易市場。

    (十)民用電器制造業。鼓勵建筑電器開關等民用電器行業向智能化、多功能、個性化、節能化方向發展,提高信息技術在電器產業中的應用,加快企業整合重組,加快“低小散”企業整治,形成一批億元以上的骨干重點企業。

    四、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好浙大、哈工大、重慶大學、肯恩大學、溫大、北斗研究院等高校機構平臺和海洋科技創新園、科技孵化器、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等公共創新平臺,助推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創新發展。圍繞重點傳統制造業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企業研究院(設計院)。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推廣一批應用面廣、示范性強的高新技術成果,加快推進傳統企業轉型為科技型企業。落實國家有關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行政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專利與專利侵權行為,形成支持研發、促進轉化、保護創新的政策鏈。培育發展工業設計,重點發展鞋革服裝、居家用品、電子電器、機械裝備等方面工業設計,促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相融合發展,助推傳統制造業向時尚化發展。力爭到2020年,新增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設計院)達到2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研究院、技術中心、研發中心、設計中心20家以上。(責任單位:科技局、經濟發展局、各街道辦事處)

    (二)加大“機器人+”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機器換人”的技術改造步伐,積極謀劃實施一批突破性、帶動性、示范性強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重點提高傳統產業的數控裝備和工業機器人應用水平。分行業制定“機器人+”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建成一批示范生產線、示范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以安全生產、中水回用、余熱余壓利用、廢水處理等領域為重點,支持企業應用減污、節水、節能等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力爭到2020年,實施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100個以上,其中總投資超1億元技術改造項目5個以上。新增工業機器人360臺以上、市級以上工程技術服務公司1家左右。(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各街道辦事處)

    (三)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大力實施“互聯網+”“大數據+”行動,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發展應用,推進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圍繞汽車關鍵零部件等重點產業,培育兩化融合貫標試點和示范企業,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深度應用。加快實施制造業“企業上云”計劃,深化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支持企業發展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推動傳統生產模式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務”轉型升級。力爭到2020年,上云企業達0.2萬家以上,培育市級以上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示范企業20家以上,省級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示范企業5家以上。(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各街道辦事處)

    (四)大力實施“三強一制造”行動。支持、引導和鼓勵企業牽頭(參與)制訂國際、國家、行業和“浙江制造”標準,積極推動傳統制造重點企業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建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與企業對接機制,支持企業參加國際和國家標準化組織,積極爭取承擔秘書處工作。實施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重要內容的“三品”戰略,實施制造業和消費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推動全區工業企業提升品質形象和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區域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強化品牌保護機制,加大品牌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力爭到2020年,培育“浙江制造”品牌創建企業20家以上,“浙江制造”認證企業達到3家以上,新增“浙江制造”標準3個以上、“浙江制造精品”2個以上。(責任單位:質監分局、各街道辦事處)

    (五)全力培育優質企業。加大傳統制造業“三名”企業培育力度,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落實針對龍頭企業的各項扶持政策,主動服務龍頭企業兼并重組等裂變式發展,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貢獻大、經濟效益好、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加快實施中小企業升級工程,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配套,推動中小微企業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形成一批細分行業的“小型巨人”“隱形冠軍”。大力實施企業“小升規”專項行動,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增強跨國經營能力,在全球范圍建立技術、品牌、營銷網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提升境外園區發展水平。力爭到2020年,培育省市區“三名”試點企業10家以上、國內細分市場產品占有率居前列的“隱形冠軍”10家以上、“小升規”企業150家以上。(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質監分局、各街道辦事處)

    (六)推動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的“鳳凰行動”。落實《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的十條意見》,建立上市掛牌企業后備資源庫和企業上市促進會,加強對擬上市企業的跟蹤指導和全方位服務,推動企業加快上市。支持上市公司牽頭或聯合發起設立產業并購基金,鼓勵上市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參股等多種形式,開展對本地及產業鏈關聯中小企業并購重組。深化推進“三轉一市”,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強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設,加快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推動民營經濟加快實現新飛躍。力爭到2020年,新增股份制改造企業8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和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30家以上。(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財政〈地稅〉局、各街道辦事處)

    (七)加強產業平臺體系建設。按照“產業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的要求,加快建設一批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基地和小微企業園,以局部優化的環境和政策洼地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加大產業平臺招商引資力度,瞄準產業鏈薄弱環節,引進一批優質的產業鏈關聯重大項目和改造提升重點項目,按照“招商項目抓對接,對接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投產”的思路,加快重大項目建設進度。力爭到2020年,創成省、市級制造業特色小鎮2個,新增小微企業園區4個以上,生產和配套用房50萬平方米以上,新引進投資額5億元以上項目5個以上。以“中國五金潔具之都”、“中國食品制藥機械產業基地”、“中國建筑電器產業基地”為載體,抓好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的集聚提升發展。(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科技局、商務局、各街道辦事處)

    (八)拓展提升產業鏈。實施智能制造裝備開發計劃,大力發展自動化、智能化、成臺(套)化裝備,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領域裝備進口替代。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產業金融、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科技孵化基地、物流示范園區等建設。發展信息產業、激光和光電、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高端產業,推進一批高新產業項目建設。建設一批關鍵配套產業園,改造提升模具、鑄鍛造、表面處理、印染等基礎配套產業,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力爭到2020年,實施裝備制造重點項目15個以上。(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科技局、交通市政環保局、各街道辦事處)

国产农村妇女作爱视频播放,日本妇人成熟a片好爽在线看,亚洲国产欧美av,秋霞午夜幼师国产